普遍的逆城市化 个别的大城市化 #S008
| 招商动态 |2017-08-01
普遍的逆城市化个别的大城市化 #S008
殊途同归
最近小密圈技术升级,也不知何时会好,如果要问我问题,只能在分答社区问了,不过时效性不如密圈,毕竟密圈是VIP嘛。
分答社区《房产财富精进指南》,我作为常驻嘉宾,欢迎大家扫码加入:
前几天写的《容积率漫谈#S007》,文中指出,容积率会锚定市中心的所在。
此时,有人发出了疑问:
我们会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逆城市化过程?
白人都住在郊区大房子里,黑人住在市区的高密公寓里?
换句话说,财富多的人在住别墅,贫穷的人挤在市中心这种状态会不会发生?
美国城市郊区住宅
问这句话的人,一定不是北上的居民,八成是二线或者三线城市的人。
因为这种现象就发生在它的身边!
他当然要问啊!
破旧的老城区楼梯房中只剩下孤寡老人、困难户以及小商小贩;
新城区崭新的漂亮电梯小区和万达广场销品茂人气鼎盛;
还有大量本地有钱人在买郊区、海南、山里、湖边等度假地产。
孩子在国外读书,冬天去海南房子住避寒,夏天去山里房子住避暑,平时住在市里万达旁的XX局里面上上班。
这才是一个标准二三线中产的生活日常。
二三线的有钱人在拼命地往大户型低密度社区搬迁改善。
150平太小,要买200平房子住。
有了这样的日常生活,当然会问出来逆城市化的问题!
一)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区别
我们谈到过,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口密度的高低,如果人口密度降低得过于厉害,各种服务业也就越发难以展开。
如果你去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的小城市(在中国只能叫小镇),除了一家沃尔玛以及几家餐厅酒吧外,整个城市几乎没有什么购物娱乐可言。
国外稍微大点的城市可能也就只有一条有人气的商业街道,其余地方依旧没什么人。
整个英国、可以分为伦敦和非伦敦两个区域。伦敦是城市,其余城市我们可以成为“村子”,“英村”之名可不是乱叫的。
酒店10年装修一次,马路坑坑洼洼,公交车半小时一班,没有大医院,只有小诊所,没有图书馆,当然,家里房子大,你可以在家看书。银行柜台的柜员,小餐馆的老板,十年了,还是他们在做,不换人。
欧美城市街景
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最大的动力是需求和满足需求,可是在这种国外村里生活,几年后你已经无欲无求了。
移居国外等于“养老”。
我国的县城、地市,因为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也不大(当然比“英村”大很多)。经常会发生地段转移,只要市政府、第一人民医院、第一中学开始搬迁,整个城市就开始中心转移,等到新城区万达广场一开,那就是老城区的末日。
只需要5年,新城区就可以将原来的老城区秒成渣渣。老城区的县百货大楼甚至市百货公司、因为其拥挤的马路、破旧的6层楼梯小区迅速地被城市里的中产群体所抛弃。
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
我们都知道,房产投资,买到你的手上就是二手房,如果一个城市人口密度不大,人口总量不多,地段几年就转移,那你手上的二手房可怎么办呢。
没有外地人疯狂涌入,本地年轻人还在往外走,甚至本地的老人冬天也都去了海南,夏天钻进了山里,这样的地方,不仅仅你当初买入的黄金地段商铺备受攻击,住宅也受到牵连。
城市与农村最大地区别,就是人,而且是高人口密度,高人口总量的人。
每到一个城市,看到人挤人的地铁,公交,商业街上天桥无处落脚,共享单车成百上千辆的挤在路边,高德地图上红颜色拥堵路段绵延十几公里,全城红通通的,我都会莫名的兴奋。
如果没有这些,何谈房地产?
二)逆城市化时时刻刻在进行着
当你与成渝人或者其他二三线城市的人聊天,你会发现他们的置业观充满着“逆城市化”的观点。
人口密度越低越好,容积率1以下,别墅、洋房、花园、独立车库;
小区绿化园林建设要小桥流水人家,入户大堂气派,配备管家服务,过道贴砖、管线要美观、人行道地砖要大气高档,有logo;
人们对房子本身的建筑质量极度关心,对除了房子小区之外的城市与地段十分冷漠。
小区周围最好都是空地,农田也可以,老旧建筑最碍眼。
那里的人经常会说:如果我真的有钱,早就住别墅了,谁还住城里。
在这些人眼中,别墅>洋房>小高层>高层,房子的档次纯粹由容积率低还是高决定。
咦?这样的观念,我怎么觉得这么眼熟呢?
这就是逆城市化啊,亲。
二三线城市的人们买房子普遍的持有逆城市化的观点,而且,他们的买房选择也在不断地向逆城市化方向发展。
当北上深的人们不断地一步一步置换到东西海朝、内环、福田南山的时候,重庆成都长沙武汉人却在不断地远离解放碑、春熙路、黄兴路、江汉路。
更不用说三线、四线人的买房选择了,他们买房最看重的就是装修与小区环境,恨不得立刻住到农村里去!
人口流出的城市,当新房供应量大于人们的需求,逆城市化就成为了人们的必然选择,挑剔不可避免,不维权难受,房产基本上没有“金融属性”只有“消费属性”。
三)大城市化时时刻刻在进行着
2016年以前,如同英国分为伦敦和非伦敦一样,天朝分为北上深和非北上深。北上深发生着大城市化,其余城市全都在逆城市化。
正如《平行线的世界#S006》一样,两个区域的人,鸡同鸭讲,对牛弹琴,语言不通,难以交流。
但是随着2016年省城的暴涨,三三线城市的人们口味有了些许变化,随着成都重庆武汉等市中心老破小、老破大的跟涨,人们的新房癌不断得到治愈,市中心的价值得到了再次的挖掘,二手房交易量和占比持续上升。
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流出造成的,大城市化是由人口流入造成的。
由于全国性人口大流出,仅有少数城市人口流入,因此才发生了全国性的逆城市化和少数大城市的大城市化现象。
北上深
穗蓉渝汉津杭宁
这十座中华城市
就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“十个北京”
他们的大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。
他们将是“顶级城市”,正如伦敦不会发生逆城市化一样,顶级城市从来没有逆城市化。
四)顶级城市永不逆城市化
全球城市大致分三种:
权力、金融、IT型服务业城市。工业、制造业在这种城市没什么位置,几百万上千万人都从事着各种服务和管理,虽然工厂不在这里,但是公司的总部在这里。在传统眼光来看,这些城市里的人纸醉金迷,唯独不做“实业”,卖得产品大多是“虚拟产品”。尚若再有权力加持,就如同开挂,美国的华盛顿原来仅仅是个前十都排不进的小城市,但是随着首都光环不断加身,现在已经默默地发展成了全美第四的大城市。
这种城市的地产很有前途,不会发生逆城市化。
制造业、工矿业、资源型城市。这种城市如同底特律一样,会成为“锈带”,因产业资源而兴,也因产业资源而废。当前的东北和西北,都面临着“锈带”的问题。
人口不断逃离,发生逆城市化。
还有一类就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城市。人口聚集,自带工商业,而成州府,近代成为了地市、县城,并凭借着招商引资小有成就。虽然这些城市发展没有东北、西北那样翘脚偏科,但是因为历史原因,失去了城市级别、人口规模与交通枢纽等机遇。在马太效应下,这种城市面对着更高等级工商业城市的竞争,人口不流入,发生逆城市化。
我国有332个地级行政区,2860个县级行政区。
直辖市、省会、计划单列、市委书记兼省委常委的城市,总共不过50个左右,排除西北、东北以及云贵桂等边缘地区,剩余仅20几个城市。
也就是说,全国3000多个城市里,除了20几个城市人口流入并权力等级足够高外,都处于人口流出或者发展有瓶颈的状态。
这决定了全国性逆城市化与个别城市大城市化并行的态势。
现在的城市化,已经不是从农村转移人口,早就是从别的城市吸引人口了。
若不是绝大多数城市发生逆城市化,哪来的个别城市大城市化,房地产金融化呢?
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,殊途同归。
现在的新闻都在报道一些边远地区的村子,只剩下几个老人,马上整个村子都会荒废。
未来的几十年,新闻说不定会报道整个镇子被抛弃,整个县城被荒废。
没有天灾人祸,县城却空无一人,几十年后我们应该会看得到。
逆城市化的实质是地段的无效,
地段的失效预示着人口的流出,
人口的流出昭示着城市的灭亡。
朱红之泪,2017年7月30日
wtwhongkou@163.com
殊途同归
殊途同归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
